第(3/3)页 这事儿是他们想偏了,百姓自己借款,单个的顶多借个六十两银子,因为人均五亩地,这就值三十两。 亩均产两石算,一年就是十石,吃了自己吃喝外剩个三四两已经算是不错的了,能连续还十年时间算是不错的了,合计六十两。 六十两银子对商人来说不算什么,可对普通百姓来说是一笔巨款,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攒够,望银生畏。 集体经济会赚银子吗?朝廷和商人自然知道是可以赚的,但对认知有限的百姓来说是未知的,未知的就是不能,这个险他们不敢冒。 但也有胆子大的,想拼一拼,但毕竟是少数。 等到第一批集体经济的发展起来了赚到银子了,观望的百姓才想着效仿,但这个时候估摸着整个大明至少也有数百上千个集体发展的。 想要再占据了市场的集体中分一杯羹,除非你的货物有足够的特色和竞争力,否则还不如耕种。 这能怪朝廷吗?当然不能。 机会给你们了,自己没有抓住,那就怪不了任何人,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就是这个道理。 如此就完美了解决了人数太多、耗费精力的弊端。 “张掌柜的,既然是百姓自己去借款,是不是应该有限制?” “当然有,而且是必须有!” 张子兴点了点头,语气很是坚决:“某一种货物的流水线需要多少工序、要开设几条流水线、物料的管理等等这些都是可以预估的,且所需银两也是可以估算出来的。 如此就能平均到每个参与进来的百姓身上,但是,一定要设置一个上限。” “上限?不是越多越好吗?” 一名郎中下意识的问了一句,但只是一瞬间就清醒了过来,被自己给蠢笑了。